缅甸:缅甸政变冲击中国投资
[翻译由企业责任资源中心提供]
政变后中国在缅甸的投资状况,2023年5月
作为缅甸主要投资来源国和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军政府进行商业合作的意愿,对其政权的存续至关重要。许多中资项目由于规模庞大且靠近受冲突影响地区,在政变前已经引起了一些忧虑。在当前的军事政权下,随着暴力和不稳定因素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人们对这些项目的问责制和潜在的人权和环境风险的疑虑与日俱增。鉴于这些项目的决策过程缺乏对冲突和风险的充分评估,这些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
本报告评估了中国在缅甸政变后的投资项目(不包括承包和援助项目,如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的项目),发现即使有双方高层的政治支持,大多数项目也很难推进下去。接着,本报告分析了推进这些中资项目的障碍,以及在当前背景下它们是如何加剧了这些项目潜在的环境、社会和人权风险。本报告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这些因素的叠加会使得中国加强对受冲突影响和高风险地区投资项目的监管,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可能会改善缅甸和其它地区的状况。
内容:
- 去还是留:政变后的缅甸商业窘境
- 烟幕的背后:中资项目在缅甸举步维艰
- 遭受攻击的中国项目
- 火上浇油:社会、环境和人权风险加剧
在政变冲击之下,需要根据《联合国工商业和人权指导原则》(UNGPs)对中国在缅甸的投资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尤其要关注这些项目潜在的社会、环境和人权风险。
结论:
2010年代末,中国官方和其政策文件开始强调“高质量”和“可持续”海外投资项目的必要性。然而,中国在缅投资项目中的一些做法让人对这一声明产生怀疑。许多开发商的做法与国务院在2019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中阐述的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背道而驰。这种偏差有可能进一步助长缅甸民众对中资项目的不满情绪。
虽然中国已经出台了中国海外投资项目社会和环境责任的相关政策和指导方针,但仍然缺乏具体的执行框架,尤其是对受冲突影响和高风险地区投资项目的监管。为了帮助在这些地区从事矿业投资、合作和贸易的中国企业,识别、防范和消除经营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严重冲突或过失风险,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CCCMC)编制了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负责任矿产供应链标准即《中国负责任矿产供应链尽责管理指南》。中国对批准在“受冲突影响和高风险国家或地区”,包括经历战争或内乱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规定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国家机关“引导企业审慎投资,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醒”,但没有对“审慎”的含义进行界定,也没有明确要求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加强供应链尽责管理。
这里提出的问题表明,在政变后的缅甸,重大项目的推进存在极大的风险。这些风险将对中国企业及其融资方产生负面影响,延期、抗议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可能会拖延项目进度并增加成本,同时也给中国带来声誉和政治上的风险。在很多人看来,中国在有意无意地支持着缅甸这个残暴而不受欢迎的军政府。最重要的是,冲突带来的代价将由缅甸人民承担。目前的局势没有好转的迹象,这为中国加强对受冲突影响和高风险地区投资项目的监管提供了潜在的宝贵机会。由于中国企业活跃在全球众多的受冲突影响地区,这可能会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必然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