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能源背後:中國海外轉型礦產投資的人權和環境影響
Shutterstock (licensed)
未來十年,中國將在全球清潔能源轉型中發揮核心作用,這就需要將大量的海外投資用於能源轉型礦產的開採,中國因此也被賦予了一項重要的責任——即確保能源轉型不僅快速,而且對受中國海外投資最直接影響的工人和社區而言兼顧公平。本簡報特別指出,如果中國礦業公司要為世界所需的快速、公平的能源轉型做出切實貢獻,並實現「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更廣泛的社會目標,就必須在負責任商業實踐上做出重大改進。
本報告重點分析與中國公司海外業務有關的侵犯人權和環境權行為的規模和範圍。從2021年1月到2022年12月,企業責任資源中心(以下簡稱「資源中心」)共記錄了102項侵權指控。資源中心的「轉型礦產跟蹤工具」(TMT)以及安第斯山脈、東南亞、肯尼亞和南非等地區或國家的可再生能源供應鏈中的有關人權和環境影響的報告記錄了北美和歐洲公司類似的侵權指控。這些發現突顯了不負責任的商業行為給世界各地弱勢社區、土著民眾和移民工人帶來的風險。
儘管中國政府和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CCCMC)在推動中資企業在海外履行社會責任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但本簡報的總體發現表明,在與中國公司有關的包括勘探、開採和加工流程在內的轉型礦產供應鏈中,存在突出的人權和環境風險。
主要發現:
- 印度尼西亞所記錄的侵權指控最多(27項),其次分別是秘魯(16項)、剛果民主共和國(12項)、緬甸(11項)和津巴布韋(7項)。
- 超過三分之二的指控(69項)涉及侵犯當地社區居民的人權。最突出的風險包括影響當地居民的生計和土著人民的權利,以及磋商不充分/不到位。
- 超過半數的指控(54項)與負面環境影響有關,其中多涉及水污染、對野生動物和物種棲息地的影響和對用水的影響。
- 超過三分之一的指控(35項)涉及工人權利,具體主要涉及工作場所的健康和安全風險。
- 儘管指控記錄的數量龐大,但這些指控涉及的39家公司中只有7家公佈了人權政策,這表明公司在政策和實踐領域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
- 儘管有關方面承諾做到公開透明,本中心就部分指控向中國公司發出22次置評請求,僅收到4次回覆(回覆率為18%)。
主要建議:
這些發現表明,各方亟需迫切和大力行動,以減輕與轉型礦產開採有關的日益增長的人權損害風險。如果公司怠於行動,可能面臨業務被迫延誤或中止,運營成本上升,失去公眾支持,甚至爆發衝突等問題,而這些代價是當今世界難以承受的。報告提出一種有別於以往的負責任運營的方法,此方法以人權為中心,承諾以快速、公平的能源轉型為目標,以下列三個關鍵原則為基礎:
- 共享繁榮,以建立公眾支持;
- 強有力的人權和環境盡責,以減輕社會和環境損害;
- 公平談判,營造一個穩定的投資環境。
利用轉型礦產推動綠色技術發展仍將是全球優先事項。同時,礦業公司及其投資者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涉及侵犯人權仍然是各方關切的重大問題。因此,承諾履行上述原則迫在眉睫。
對當地社區的影響和對民間社會組織的攻擊
每項指控可能涉及一個以上的影響類型。數字代表102項指控中記錄的影響的次數。
69
項
對當地社區的影響和對民間社會組織的攻擊
34
項
對生計的影響
28
項
土著人民的權利
23
項
磋商不充分/不到位
環境影響
每項指控可能涉及一個以上的影響類型。數字代表102項指控中記錄的影響的次數。
54
項
環境影響
24
項
水污染
23
項
對野生動物和物種棲息地的影響
21
項
獲得用水
對工人的影響
每項指控可能涉及一個以上的影響類型。數字代表102項指控中記錄的影響的次數。
35
項
對工人的影響
24
項
職業健康與安全
了解更多
負責任地「走出去」: 中國全球投資的社會、環境和人權影響
閱讀本中心 2021 年簡報:負責任地「走出去」: 中國全球投資的社會、環境和人權影響
公平能源轉型原則
給予企業、投資者和政府的建議
更多關於中國海外投資的資訊
探索中國海外投資有關的指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