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緬甸政變衝擊中國投資
[翻譯由企業責任資源中心提供]
政變後中國在緬甸的投資狀況,2023年5月
作為緬甸主要投資來源國和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與軍政府進行商業合作的意願,對其政權的存續至關重要。許多中資項目由於規模龐大且靠近受衝突影響地區,在政變前已經引起了一些憂慮。在當前的軍事政權下,隨著暴力和不穩定因素在全國範圍內蔓延,人們對這些項目的問責制和潛在的人權和環境風險的疑慮與日俱增。鑒於這些項目的決策過程缺乏對衝突和風險的充分評估,這些擔憂並不是空穴來風。
本報告評估了中國在緬甸政變後的投資項目(不包括承包和援助項目,如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下的項目),發現即使有雙方高層的政治支持,大多數項目也很難推進下去。接著,本報告分析了推進這些中資項目的障礙,以及在當前背景下它們是如何加劇了這些項目潛在的環境、社會和人權風險。本報告還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這些因素的疊加會使得中國加強對受衝突影響和高風險地區投資項目的監管,從普遍意義上來說可能會改善緬甸和其它地區的狀況。
内容:
- 去還是留:政變後的緬甸商業窘境
- 煙幕的背後:中資項目在緬甸舉步維艱
- 遭受攻擊的中國項目
- 火上澆油:社會、環境和人權風險加劇
在政變衝擊之下,需要根據《聯合國工商業和人權指導原則》(UNGPs)對中國在緬甸的投資項目進行重新評估,尤其要關注這些項目潛在的社會、環境和人權風險。
結論:
2010年代末,中國官方和其政策文件開始強調「高質量」和「可持續」海外投資項目的必要性。然而,中國在緬投資項目中的一些做法讓人對這一聲明產生懷疑。許多開發商的做法與國務院在2019年發佈的《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中闡述的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背道而馳。這種偏差有可能進一步助長緬甸民眾對中資項目的不滿情緒。
雖然中國已經出台了中國海外投資項目社會和環境責任的相關政策和指導方針,但仍然缺乏具體的執行框架,尤其是對受衝突影響和高風險地區投資項目的監管。為了幫助在這些地區從事礦業投資、合作和貿易的中國企業,識別、防範和消除經營過程中可能帶來的嚴重衝突或過失風險,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CCCMC)編制了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負責任礦產供應鏈標準即《中國負責任礦產供應鏈盡責管理指南》。中國對批准在「受衝突影響和高風險國家或地區」,包括經歷戰爭或內亂的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規定了更嚴格的標準,並要求國家機關「引導企業審慎投資,並根據具體情況給予必要的指導和提醒」,但沒有對「審慎」的含義進行界定,也沒有明確要求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加強供應鏈盡責管理。
這裡提出的問題表明,在政變後的緬甸,重大項目的推進存在極大的風險。這些風險將對中國企業及其融資方產生負面影響,延期、抗議和暴力事件的發生可能會拖延項目進度並增加成本,同時也給中國帶來聲譽和政治上的風險。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在有意無意地支持著緬甸這個殘暴而不受歡迎的軍政府。最重要的是,衝突帶來的代價將由緬甸人民承擔。目前的局勢沒有好轉的跡象,這為中國加強對受衝突影響和高風險地區投資項目的監管提供了潛在的寶貴機會。由於中國企業活躍在全球眾多的受衝突影響地區,這可能會在更大範圍內產生必然的連鎖反應。